
在尼日利亞拉各斯喧鬧的街頭,一輛輛黃色的“奧卡達”(Okada的音譯,是尼日利亞常見的摩托車出租車)穿梭不息,它們是這座非洲最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毛細血管;在巴西廣袤的農場里,來自中國的微耕機和發電機轟鳴著,成為農業機械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墨西哥的城鄉結合部,性價比極高的中國品牌兩輪摩托車,成為無數家庭首選的出行工具。
這些場景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制造。
而在這股出海浪潮中,多家中國摩托企業乘風而起。2025上半年,春風動力出口額占行業74.05%,領跑出口榜單;隆鑫通用國外營業收入66.19億元,同比增長約36.6%,占總營收的67.87%;錢江摩托,雖然整體銷量跌12%,但大排量外銷同比大增28%;宗申動力外銷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62.28%,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已飆升至49.8%,幾近半壁江山。
這些中國摩托企業,通過一份份業績報表,宣告了其在海外市場的“鈔能力”。
國內賽道“卷”向盡頭
2025年,我國摩托車行業走出了“冰火兩重天”的行情——國內市場不少車型賣不動,海外卻一路高歌猛進。
國內市場的萎縮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主要原因是多個城市的禁摩規定以及部分出行需求被電動兩輪車搶占。
具體來看,國內像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要么禁摩要么限牌,就算二三線城市,部分區域也不讓摩托車進主城區。2025 年1-9月內銷里,150-250cc排量的銷量直接跌了33%。
而且,越來越多電動兩輪車搶了摩托車的 “通勤蛋糕”。現階段,國內電動兩輪車各項技術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充電快捷、便宜;續航里程60-80公里已經能滿足日常通勤需求,部分高端車型能做到400-500公里續航,跑一兩周都不用充電;同時很多地區給予了快速驗證、上牌的優待,甚至不用到場直接可以在網上申請,大大提升了便捷性。
2025年1-9月國內電動兩輪車銷量同比增15%,剛好跟摩托車內銷跌33%形成反差,尤其是 125cc以下的通勤小排量摩托車,基本被電動車取代了。

另一方面, 海外市場需求卻大漲。國海證券最新研報顯示,2025年1-9月整個行業外銷了942萬輛,同比猛增22%,尤其是排量超250cc的大排量摩托車,外銷直接飆了65%,賣了41.2萬輛。
內需疲軟,外需能否成為突破口?答案,已然寫在了上市企業的財報上。
以宗申動力為例,作為公司的支柱業務之一,宗申動力摩托車業務在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3.30億元,同比增長14.39%;實現凈利潤1.33億元,同比增長39.30%,主要得益于外貿出口量價齊升。
并且在毛利貢獻方面,海外業務則更勝一籌。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業務毛利率較上年同期顯著提升了4.64個百分點至15.02%,公司的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
出海,是生死存亡的抉擇
中國摩托品牌的出海,并非一時跟風,而是一場基于深刻市場洞察的、系統的戰略轉型。
中信建投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摩托車銷量達6000萬輛,摩托車主要市場集中在亞太、拉美和歐美。
海外市場的巨大機遇如同一片沃土,但只有用正確的方式耕耘,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企業層面, 今年1-9月摩托車出口量前十企業共出口611.55萬輛,占出口總量的61.36%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大長江、隆鑫、廣東大冶、宗申等企業繼續領跑,體現出頭部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海外市場的高增長,始于對市場的精準洞察與產品的高度適配。在拉美的農場、東南亞的雨林、非洲的城鎮,中國工程師深入一線,理解當地獨特的需求。他們發現,這里的用戶需要的不是炫酷的科技配置,而是能在復雜環境中穩定運行的“創富工具”。
以宗申動力為例,公司開發出適合小塊田地作業的“小直傳微耕機”和“皮帶微耕機”延續強勁增長態勢;割草機板塊穩居行業頭部陣營;智能化新工廠建設項目有序推進。且從歷史數據看,公司的通機業務在2024年回升至52.22億元以后,2025年延續高增。
摩托車板塊,宗申動力聚焦墨西哥、巴西、西非及埃及等新興市場,通過產品適配性優化及渠道深耕,實現銷量穩健增長,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
公司全資子公司——重慶大江動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則密切跟蹤國際貿易政策動態,搶抓關稅調整窗口期,推動經營質效雙升;發電機業務延續強勁增長態勢,海外市場多點發力,進一步鞏固全球市場布局。
與此同時,宗申動力也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2025年上半年,宗申動力的研發費用達1.65億元,同比增長15.04%,累計擁有有效專利近1500項。

再好的產品也需要暢通的渠道才能觸達用戶。中國摩托企業出海的另一大轉變,是從“水上浮油”式的貿易,轉向“根系深扎”式的網絡構建。它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出口代理,而是在墨西哥、巴西、西非、埃及等重點市場深耕渠道,建立本地化的倉儲、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
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從產業鏈的價值底端向上攀登,開始掌握行業話語權與定價權。它們輸出的不再僅是具象的商品,更是一套基于中國制造經驗的、可復制的市場方法論。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摩托車企業正在做的,不僅是將產品賣向全球,更是在引領全球新興市場對個人交通與小型動力的認知與使用習慣,開啟了中國制造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嶄新篇章。
去哪才能賺到錢?
根據MotorCycles Data以及各摩托車協會數據,2024年亞太、拉美和歐美的摩托車銷量分別接近5000、650和320萬輛,其中,亞太市場主要包括印度、東盟、中國和巴基斯坦,拉美市場由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貢獻主要銷量,歐美市場主要來自意德西法英、美國和土耳其。
其次,歐美中大排量規模達到150-200萬輛,其他地區的滲透率為5%+,全球中大排量的市場空間為500萬輛左右,海外規模是國內的十倍。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中國摩托企業出海的方向——亞太為主、拉美歐美為輔。

圖源:中信建投
亞太地區,印尼是“黃金區域”。印尼是全球第三大摩托車市場,年銷量超600萬臺,擁有2.7億人口和1.3億摩托車用戶,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印尼經濟復蘇、基礎設施升級及環保政策趨嚴(如2025年全面實施歐4排放標準),消費者對大排量、高配置、智能化摩托車的需求正在爆發。
同時,印尼作為東盟最大經濟體,可零關稅出口至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降低區域擴張成本,因此也可以視為發展其他國家的“跳板”。
拉美和歐美市場各具特色。拉美市場容量達到626萬輛,雖以小排量通路車為主,但由于氣候與地形等原因,對大排量仍具備較多需求,也是全球越野車型需求最多的區域,250cc+滲透率預估8%,銷量約50萬輛。
而歐美摩托車市場發展較為成熟,且受到自身經濟基礎影響, 125cc及以下的小排量摩托車注冊量較低,主要代表消費者的通勤需求;500cc+的超大排量占據四成以上的銷量,多為巡航、旅行、拉力、仿賽、街車等玩樂車型。
除此之外,非洲也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市場之一。數據顯示,2025年1-9月份,我國出口到非洲市場的摩托車,同比增長率高達72.8%。
從國內企業布局來看,春風動力、隆鑫通用、錢江摩托等頭部企業分別推出多款500cc以上多缸機大排車型。隆鑫通用的800cc+車型(以DS900為主)單月銷量達754輛,維持強勢。整體高端趨勢顯著,也意味著可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這也符合《大出海》作者林雪萍提出的“兔耳朵曲線”——中國的制造能力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和組裝,也可以向價值鏈前端和后端延伸,通過對技術的迭代、優化和本土化需求的結合,推動了創新的進程。

圖注:兔耳朵曲線
在這個曲線中,中國企業并不是簡單的低附加值產品出口,而是以制造能力為基礎,向價值鏈前端和后端延伸——前端指研發和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拓展;后端指通過建立自己的品牌和自主渠道,實現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變。
中國摩托車出海的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制造業的出海,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它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頂層設計下的戰略必然;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生態協同的軍團作戰;不再僅僅是輸出性價比,更是輸出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





